太多农贸市场改造陷入一个误区:一上来就谈设计风格、智能设备、进口建材,却唯独忘了问问周围的居民到底需要什么。结果往往是市场变得"看起来很美",用起来却很"冷"。
其实,农贸市场改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:搞懂居民需求!


一、为什么要了解居民需求?
农贸市场改造如果脱离群众,很容易变成“看起来高级,用起来别扭”的形象工程。市场也许会增加很多智能设备,扩大空间,统一招牌,但如果居民最关心的价格实惠、买菜方便、氛围亲切被忽略,那么再漂亮的场地也难吸引他们每天都来。
尤其很多老市场服务的是周边社区的中老年居民,他们更看重熟悉感、便捷度和性价比。如果不提前了解这些,只是套用商业综合体的模式,失败几乎是可以预见的。
二、到底该了解哪些居民需求?
居民的需求往往非常具体,甚至微小,但恰恰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继续来这里。比如:
买菜习惯:是每天清晨还是下班后?是喜欢挑挑拣拣还是快速拿货就走?
价格敏感度:是否接受品质更好但价格略高的菜?还是更倾向平价常规品?
配套服务:是否需要修鞋、改衣服、配钥匙这类便民服务?
交通与便利性:骑车来的人多不多?是否需要增加临时停车点?
支付方式:是否希望支持手机支付?还是保留现金找零的灵活性?
这些没法靠猜测,必须走到居民当中去问、去看、去记录。
三、怎样有效收集居民意见?
最怕的就是发一张冷冰冰的问卷,上面列着一堆“您是否满意?”这种空洞问题。有效的方式有:比如在市场入口处设一个改造咨询台,请几位愿意说话的居民坐下来细聊;甚至让常来的居民扫码入群,随时发布改造进展,也随时征集建议。除此之外,改造前要和摊主多沟通,他们是最了解顾客的人,哪些菜好卖、哪些不好卖,顾客平时抱怨什么,他们最清楚不过。


四、农贸市场改造要点:
一旦理解了需求,接下来的改造就有了方向。比如:
动线设计:不必盲目扩宽通道,但要避免拥堵。保留“逛”的感觉,同时让推婴儿车、拉小车的居民能顺利通过。
功能区划分:湿区(水产、肉类)集中安排,做好排水;干区(蔬菜、干货)保持整洁;熟食设置隔离窗口,既保障卫生也不隔断交流。
适度智慧化:可以引入扫码支付、价格显示屏,但不必追求全自动、无人化——菜场的热闹就在于人声嘈杂、讨价还价。
功能延展: 在调研基础上,适当引入居民急需的便民服务、社区文化展示空间、小型活动场地(如儿童区、休息区)。
总结而言,农贸市场改造的核心是 “以人为本”,只有先搞懂居民想要什么,才能让改造项目真正落地见效,做一个"居民愿意天天来的市场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