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如今,很多菜市场都在搞“智慧化改造”,大屏幕、智能秤、二维码支付已成为标配。然而,一个核心问题也随之浮现:在智慧农贸市场建设中,如何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人,而不是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?


要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得从买菜的老百姓需求出发,去解决大家买菜时的真实痛点。比如不少老人去改造后的市场,看着满屏的电子菜单、复杂的扫码操作,反而犯了难:以前现金付款一目了然,现在对着二维码半天找不到扫码入口;想知道蔬菜新鲜度,大屏幕上的 “农残检测数据” 全是专业术语,根本看不懂。这时候的技术,不仅没帮上忙,反而成了 “障碍”。
真正服务人的智慧设计,应该多考虑这类细节:有的市场在智能秤旁加了 “语音播报” 功能,称完菜自动报价格、报重量,老人不用看屏幕也能清楚;农残检测结果换成 “笑脸 / 哭脸” 的直观标识,再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 “此批次蔬菜合格,可放心购买”,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,一眼就能看明白。还有市场入口的导视屏,除了显示摊位位置,还标注了 “平价蔬菜区”“便民服务点”,让老百姓少走冤枉路,这才是技术该有的作用。
对市场里的商户来说,智慧改造更不该是 “负担”,而要帮他们降本增效。好的智慧系统应该是商户的"贴心助手",而不是增加工作量的"麻烦制造者"。比如智能秤不仅要能称重计价,还要能自动生成销售报表,让商户一眼就能看出今天什么菜好卖、什么菜滞销,明天该进多少货。系统还可以提供简单的经营分析,提醒商户哪些商品的利润较高,哪些可以适当调整价格。
对市场管理方而言,智慧化应该让管理更高效、更精准。通过智能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市场运行情况:哪个时间段人流量大需要增加保洁频次,哪些区域客流较少需要调整布局,哪种类型的投诉最多需要重点改进。数据化的管理让决策更有依据,也能更快发现和解决问题。


反观有些智慧农贸市场,把大量成本花在 “巨型电子屏”“炫酷灯光” 上,却没解决 “停车难”“找摊位难”“老人付款难” 等实际问题,这样的改造,不过是 “为了智能而智能”。真正的智慧农贸市场设计,应该把 “人” 放在核心位置:消费者需要什么,技术就解决什么;商户困扰什么,技术就优化什么。
未来,随着技术的发展,智慧农贸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。但无论如何变化,“服务于人” 都是不变的核心!只有守住这个核心,智慧农贸市场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满意、商户认可的 “便民场所”,而不是徒有其表的 “智能摆设”。
上一篇:农贸市场效果图:让规划方案“活”在眼前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