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农贸市场建设领域,一个项目的成功不仅依赖硬件设施的完善,更取决于科学严谨的规划流程。今天,我们就以“全流程视角”,拆解农贸市场从无到有的关键步骤,揭示专业规划如何为项目“保驾护航”。
一、前期调研
调研需根据项目类型调整重点。
若是新址建设,要重点考察周边人口密度、交通便利性,比如周边小区入住率低于 50%,可适当控制市场规模,避免资源浪费;
若是老市场改造,需优先排查现有问题,像摊位狭窄、水电老化、停车缺口等,通过商户访谈、消费者问卷明确改造优先级。
同时,无论新老市场,都要摸清区域消费能力,比如高端社区周边可预留精品业态空间,普通社区则侧重平价刚需品类。


二、功能定位
功能定位要紧扣项目所在区域的特点。
位于居住区核心的市场,定位 “社区便民菜场”,核心是满足日常采购,可加入代收快递、家政服务等附加功能;
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市场,可定位 “批零结合市集”,兼顾周边居民零售需求与小型商户批发需求;
位于文旅街区附近的市场,可定位 “特色文旅菜场”,融入本地文化元素,售卖手工艺品、特色农产品。
定位清晰后,后续流程都要围绕区域属性展开,避免功能与需求脱节。
三、业态规划
业态组合无需追求复杂,以 “满足核心需求” 为导向。
基础业态按 “高频消费优先” 布局,蔬菜、肉类、水产作为核心,占比不低于 50%,且根据区域偏好调整,比如南方地区可增加水产摊位比例,北方地区适当扩大粮油、干货区域。特色业态按需添加,社区型市场可引入早餐摊、便民维修,文旅型市场可加入特色小吃、文创摊位。
同时,避免同类业态过度集中,比如水果摊按每800户 1 个的标准设置,防止恶性竞争。
四、摊位设计
摊位设计无需过度精细化,满足基础经营需求即可。
蔬菜摊保证台面平整、有足够陈列空间,预留简易储物柜;肉类摊配备基础冷藏设备接口和操作台,台面材质选择易清洁的不锈钢;水产摊做好防水,台面高度适合消费者挑选,下方预留排水空间。
统一摊位招牌样式,确保市场整体整洁,同时根据业态特点微调,比如熟食摊加装简易防尘设施,保障基本食品安全。
五、空间布局
新市场建设可采用 “模块化布局”,摊位尺寸预留调整空间;
老市场改造则要在现有结构基础上优化,比如拆除部分隔墙拓宽通道,利用闲置角落设置临时促销区。
动线设计简化为 “主通道 + 支线”,主通道保证通行顺畅,支线连接各业态区,避免复杂路线让消费者迷路。出入口设置结合人流方向,新市场可多设一个非机动车出入口,老市场优先解决主入口拥堵问题。


六、配套设施
配套设施优先解决最迫切的问题。
新市场建设要提前规划停车位,按每 100㎡市场面积配 1 个机动车位、3 个非机动车位的标准;老市场改造若空间有限,可协调周边场地增设临时停车场。
消费配套上,设置 1-2 个公平秤、1 个客服台,休息区配备简单座椅;经营配套上,提供统一垃圾收集点和水电供应,避免商户自行拉线接电。安全配套确保基础达标,安装消防器材、监控设备,通道保持畅通,满足消防要求。
智慧设施根据预算选择,基础款配备智能电子秤,提升交易效率,暂不考虑复杂的智慧系统。
七、装修施工
新市场建设要确保水电管网铺设到位,尤其是水产区、肉类区的大功率用电需求;老市场改造需先完成水电老化线路更换,再进行外观翻新,避免后期返工。
防水工程重点处理水产区和卫生间,采用合格防水材料,完工后进行闭水试验;地面材料选择防滑、耐磨的普通地砖,墙面用耐脏涂料,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耐用。
施工周期合理分配,新市场预留充足时间,老市场尽量缩短工期,减少对周边居民采购的影响。
八、招商运营筹备
招商时优先邀请有经验、口碑好的本地商户入驻,比如社区里认可度高的蔬菜摊、肉类摊,带动其他商户加入;老市场改造可优先保留原有优质商户,稳定客源。
运营筹备上,制定简单的市场管理制度,明确卫生标准和经营时间,对工作人员进行基础服务培训;开业宣传聚焦周边区域,通过社区通知、线下海报、短视频等方式,告知开业信息和优惠活动,吸引消费者到店,快速积累人气。


【飞洋总结】农贸市场规划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,从调研到开业需环环相扣。精准的定位、专业的规划及持续的优化是项目成功的关键。只有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并科学执行每个步骤,才能打造出真正服务社区、可持续运营的农贸市场。
上一篇:城市农贸市场与社区共生设计 下一篇:菜市场规划与设计,前期调研都做什么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