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,很多老旧农贸市场改造势在必行!然而,改造过程往往伴随着施工噪音、交通拥堵、临时搬迁等问题,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不便。为此,今天我们就来讲讲,如何在推进农贸市场改造设计的同时,做到“不扰民”?
一、改造前的痛点分析,常见的扰民因素包括:
施工噪音与粉尘:拆除、装修等环节不可避免产生噪声,影响周边住户及商户正常作息;
交通拥堵:材料运输、临时围挡占用道路,加剧早晚高峰拥堵;
临时安置难:部分市场在改造期间需整体搬迁,摊贩生计受影响,居民买菜不便;
功能断档:改造期间市场停业,导致周边居民日常采购链条中断。
小编提醒:这些问题若不妥善处理,不仅容易引发居民投诉,还可能使改造后的市场失去原有的社区凝聚力。


二、“不扰民”改造设计的关键策略
1、分区分期施工,保障正常经营
采用“分区轮动改造”模式,将市场划分为若干区块,逐区封闭施工,其他区域照常营业。此举既降低了整体停业风险,也减少了集中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干扰。例如,一些老旧菜场在改造中保留生鲜区先行运营,待新建区域完工后再迁移摊位,实现了“边改造、边经营”。
2、优化施工组织与时段管理
合理安排高噪音作业时段,避开居民休息时间;设置隔音围挡、喷淋降尘系统,控制施工污染。同时,与交管部门协作,规划材料运输路线与时间,减少占道时间。
3、保留市井氛围,提升空间品质
通过以下方式可实现“烟火气”与现代化并存:
透明隔断与半开放档口:让顾客能看到内部操作,增强信任感,同时保持通风与视觉通透;
本土材料与色彩运用:使用青砖、木材等本土元素,延续地域记忆;
灵活摊位组合:设置可移动摊位、模块化柜台,便于后期调整与活动举办;
公共空间嵌入:在市场中融入休息区、儿童游乐角、社区展墙等功能,使其成为邻里交往的节点。
4、数字化配套,减少过渡期阵痛
在改造前后,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施工进度、临时摊位位置、线上订购渠道等信息,帮助居民与摊贩平稳过渡。部分市场还引入智慧菜场系统,实现扫码购、智能秤、数据大屏等功能,提升效率的同时保留人情味


【案例启示】有温度的设计让“烟火气”更浓
飞洋设计在上海三林农贸市场改造中采用了“微更新+内外分流”策略,保留原有建筑主体与老摊主,仅对内部动线、通风、外立面做提升。改造后市场划分出标准化菜区与本地特色区,既满足年轻客群对整洁、智慧支付的需求,又保留了老摊主与居民间议价、唠家常的温情烟火气。
改造后摊贩反馈“环境亮了,顾客多了,但和老邻居的熟络没变”。
这一案例说明,通过精准设计,农贸市场改造完全可以在不扰民的前提下,让城市“烟火气”更浓。
